NFL|2025NFL戰術討論!shanahan體系的演化與防守對應!

在過去十年,「shanahan進攻」這個詞已經深入NFL球迷的日常語彙。凡是熟悉美式足球的人,大概都聽過這個名詞。這套體系的信徒,長期以「外側跑區」(outside zone run)概念為核心——進攻線員採取橫向移動,跑衛則根據封堵情況判斷、選擇縫隙突破。這種基礎的跑球模式,能在任何防守陣型下執行,而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戰術,包括bootleg(假動作四分衛外切傳球)、短傳掩護(screen)、以及假跑真傳(play action)等,構成完整的進攻版圖。

shanahan體系的誕生與核心理念

在過去十年,「shanahan進攻」這個詞已經深入NFL球迷的日常語彙。凡是熟悉美式足球的人,大概都聽過這個名詞。這套體系的信徒,長期以「外側跑區」(outside zone run)概念為核心——進攻線員採取橫向移動,跑衛則根據封堵情況判斷、選擇縫隙突破。這種基礎的跑球模式,能在任何防守陣型下執行,而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戰術,包括bootleg(假動作四分衛外切傳球)、短傳掩護(screen)、以及假跑真傳(play action)等,構成完整的進攻版圖。

所謂的「shanahan進攻」其實是西岸進攻體系(West Coast offense)的傳球原則,與教練 Alex Gibbs 在丹佛推廣的外側跑區融合而成。這套概念由 Mike Shanahan 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於丹佛野馬正式成型,後來在休士頓由 Klint Kubiak 進一步打磨。當Mike Shanahan轉戰華盛頓執教時,他所延攬的年輕教練團,日後竟成為NFL的「未來教頭群像」。

這批名字,如今幾乎是聯盟的代表:舊金山49人總教練 Kyle Shanahan、洛杉磯公羊總教練 Sean McVay、綠灣包裝工總教練 Matt LaFleur,以及邁阿密海豚總教練 Mike McDaniel。他們在華盛頓合照的那張教練團照片,早已被球迷當成迷因流傳。

一棵繁盛的樹,持續延伸的新枝

這棵「shanahan樹」的成長,長年以來被不斷討論、分析、甚至過度解讀。但有趣的是,隨著NFL防守策略的不斷進化,這些從樹上延伸出的分枝,也各自開始演化。有些如同 Bobby Slowik 這樣的前休士頓進攻協調員,因缺乏變化而逐漸凋零;但另一些教練,則在持續調整中存活,甚至茁壯。

在一段時間裡,似乎任何與 Kyle Shanahan 有關的進攻助理教練,只要被拔擢為總教練,立刻就能端出一套前十名的進攻體系。然而,真正讓這些分支持續成功的關鍵,不是「套用公式」,而是他們如何根據手上的球員特性,進行修正與改造。

因此,所謂的shanahan進攻,與其說是一套單一戰術,不如說是一個完整的進攻系統:從口令用語、開球節奏、保護規則,到跑動路徑的細節,形成一個「語言」。而不同教練,則在這個語言的母體下,發展出各自不同的方言與口味。當然,也有些人仍堅守「外側跑區」這個最初的信仰,視之為進攻的祭壇。

為何shanahan體系在十年前能大放異彩

Kyle Shanahan 在2016年亞特蘭大獵鷹隊擔任進攻協調員時,迎來生涯巔峰。那年,他身邊依舊是華盛頓舊部團隊。外側跑區依然是進攻主軸,而這個時機點恰好是NFL歷史上,最適合外側跑區崛起的年代。

因為,就在shanahan進攻即將席捲全聯盟之前,當時最潮流、最強大的防守哲學,是西雅圖海鷹的「轟隆軍團」(Legion of Boom),以及他們以Cover 3為基礎的單高安全衛防守。

很多球迷以為「防守掩護」只關乎傳球防守,但其實安全衛的站位結構,會直接影響進攻方的跑球選擇。例如單高(Cover 3或Cover 1)意味著一名安全衛會下沉至「箱型區域」(box)——相當於多一名線衛層級的防守者。這代表,進攻方若要跑球,必須多面對一名防守者的威脅。

因此,當時許多進攻體系遇到單高時,乾脆直接改打傳球;遇到雙高防守,則盡量跑球。這種黑白分明的邏輯雖然簡單,但卻導致進攻套路過於可預測,更遑論當四分衛水準不足時,問題更加放大。

外側跑區的完美解答

多年下來,聯盟逐漸發現:沒有「名人堂等級」的球員與深厚的前線壓迫力,很難完全複製「轟隆軍團」的單高哲學。然而,那些仍採用此防守概念的球隊,仍能擊潰那些固守傳統答案、缺乏創新的進攻體系。

於是,進攻方必須要嘛擁有一個能隨時解讀防守的菁英四分衛,要嘛找到一種能持續對抗Cover 3的跑法。

外側跑區,正是這樣的答案。它屬於所謂的「run-it」類型——無論防守如何擺陣,都能執行。更厲害的是,外側跑區可以在各種陣型、不同人員配置下進行,還能提升進攻線的平均表現,並自然衍生出假跑真傳,進一步加大戰術選項。

因此,當聯盟中越來越多防守單位以單高結構與快速前七人作為基礎時,進攻戰術家們選擇將整個教義建構在外側跑區上,成了最聰明的選擇。2016年的獵鷹進攻爆發,成為NFL史上最頂尖之一,隔年Shanahan轉任49人總教練,把這套教條帶進舊金山。自此,shanahan樹開始源源不斷輸出新任教頭。

樹枝的分化與新戰術層次

Kyle Shanahan 與舊金山49人

Kyle Shanahan 與舊金山49人
Kyle Shanahan 與舊金山49人

隨著各隊防守逐漸熟悉shanahan樹的「經典金曲」,McVay、Shanahan等人被迫加入新花樣:例如開球前的快速移動(late motion),改變進攻重心;又或者調整保護方式,讓近端鋒或外接手橫移至另一側幫助阻擋。雖然外觀看似依然連結於跑區,但已不再是當年John Elway靠它奪下連續超級盃的純正版本,而是一套持續演化的系統。

在舊金山,Shanahan根據球員特質,不斷引入不同類型的跑球。他仍保有外側跑區的骨幹,但逐漸加入更多「trap」與「gap-scheme」的拉人封堵戰術。這些原本只是調味的小手段,如今成了例行戰術選項。

Sean McVay 與洛杉磯公羊:從純正到進化

Sean McVay 所建立的進攻版本,最初以固定的 11人員組合(一名跑衛、一名近端鋒、三名外接手)為核心,幾乎每一檔進攻都維持這個陣型。其精妙之處,在於無論跑球或傳球,所有概念都綁在一樣的陣型與移動裡。2017到2018年的公羊,幾乎就是shanahan體系最純粹、最濃縮的代表作。

這個理念的核心是:跑球與假跑真傳的絕對連動。McVay把整個進攻打造成一首交響樂,每一段都與上一段呼應。球員無需頻繁更換,全部11人連續在場,避免防守找到破綻。任何一個陣型,都可以轉化成外側跑區,或加上jet motion(外接手高速切入)來撐開防守;有時候球真的交給jet motion,有時候是假動作轉為短傳,有時候則是screen。甚至,這些戰術能在加快節奏下快速執行,McVay還能透過耳機,直接告訴四分衛Jared Goff下一步該怎麼做。

然而,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版本,卻在2019年季後賽被 Vic FangioBill Belichick 的「6-1防守陣型」擊潰。該防守藉由封鎖雙人協同封堵,徹底瓦解外側跑區。此後,McVay不得不轉型。

他逐漸把體系從以 外側跑區為主,轉向更具身體對抗性的 duo跑法。外觀上,duo的阻擋方式較為垂直、強硬,與zone跑法的橫向拉扯形成對比。這代表McVay開始選擇更壯碩的進攻線員,而不再依賴Shanahan父子過去鍾愛的「靈巧型線員」。

儘管如此,公羊仍維持「跑為先」的哲學,只是進攻假動作的設計,從過去的bootleg(四分衛滾動出包)轉為更多垂直假動作,配合垂直路線傳球。

轉型的最大催化劑,是 Matthew Stafford。這位2021年加盟的前狀元四分衛,憑藉強大的傳球火力,帶領公羊奪下超級盃。與McVay早期的成功不同,Stafford經常在後場單獨站位,不斷挑戰防守縱深,把對手逼到孤島般的單防局面。自那以後,公羊逐漸發展出一種新混合體系:既能利用Stafford的傳球天賦,又能在地面靠Kyren Williams這類跑衛進行短距離打擊。

Matt LaFleur 與綠灣包裝工:系統與巨星的平衡

Matt LaFleur 曾在多個站點與Shanahan、McVay共事,他的挑戰在於如何在體系與巨星四分衛之間找到平衡。當時的巨星,正是 Aaron Rodgers

LaFleur一方面引入外側跑區與假跑真傳,一方面卻必須給予Rodgers絕對的自由度,允許他在開球前臨場調整接球員跑動路徑。這種「體系+即興」的結合極為成功,Rodgers甚至因此連續拿下MVP。

而當 Jordan Love 接班後,LaFleur又將進攻體系調整,像共生體一樣吸收新四分衛的特質。如今的綠灣進攻,更強調身體對抗的跑球,搭配大量的假跑真傳與後場移動。而假跑真傳的設計更為激進,常使用縱向傳球概念,例如「dagger」——一條深切入、約20碼的內切路線。這代表LaFleur的版本,已從「輔助巨星」進化為「塑造巨星」。

Mike McDaniel 與邁阿密海豚:速度的極致演繹

如果說McVay與LaFleur的版本加入力量,那麼 Mike McDaniel 的海豚,則是把「速度」推到極致。

自2022年起,McDaniel的進攻以各種瘋狂的 開球前移動 著稱,讓防守幾乎來不及計算人數與責任分配。球員快、移動快、球出手也快。他的邏輯是:既然體系能把球員送到空檔,為何不讓他們在空檔就直接爆衝?這樣每一檔進攻都可能變成「一擊必殺」。

海豚的進攻因此閃電般華麗,甚至在2023年對野馬打出70分的瘋狂比賽。然而,隨著球員受傷與防守逐漸適應,他們也開始碰到瓶頸。這套體系的傳統缺陷再度浮現:若比賽劇本不利,需要四分衛靠傳球拯救時,純粹的shanahan進攻往往顯得力有未逮。

因為在這個系統裡,四分衛開球前幾乎不做太多自主調整,以免拖慢整體移動節奏。傳統上,當傳球保護出現壓力時,只能靠設計好的「熱讀路線」(hot route)來解決。這也正是堪薩斯城防守協調員 Steve Spagnuolo 在幾屆超級盃中針對的弱點。

McDaniel與其他同源教練的共同挑戰在於:如何在「體系規範」與「四分衛自由」之間找到平衡。事實證明,當McVay有Stafford、Shanahan有Matt Ryan、LaFleur有Rodgers時,這種平衡往往能帶來最高成就,甚至包括MVP與超級盃冠軍。

2025年,shanahan體系的延伸

這棵樹的觸角,並不止於上述幾位。McVay甚至已經培養出新的分枝。

例如 Liam Coen,他在2018至2023年間,曾在公羊與肯塔基大學之間來回擔任助教,累積了實際叫戰術的經驗。去年他在坦帕灣獲得成功,2025年正式成為 傑克森維爾美洲虎總教練。即使在大學層級,他的進攻也充滿公羊色彩:大量的中鋒下跑球、外側跑區、jet motion,與shanahan體系的影子如出一轍。

另一個例子是 Zac Robinson。他在亞特蘭大的第一年,就把跑球打造成極度shanahan化的版本。2024年,獵鷹隊在 51.5%的進攻檔數 採用外側跑區,這是聯盟獨一無二的高比率。結果,他們跑出本世紀以來最高效率的跑攻表現,甚至與2004年的酋長進攻並列紀錄。這套成功,來自於雙跑衛組合 Bijan Robinson 與 Tyler Allgeier 的爆發。

Kevin O’Connell 與明尼蘇達維京人:以球星為核心的變奏

Kevin O’Connell 接手維京人後,很快意識到球隊最強的武器,毫無疑問是 Justin Jefferson。這位被視為當代最佳外接手之一的球員,幾乎改寫了整支球隊的進攻哲學。

雖然維京人的體系仍然保有shanahan進攻的骨架,但O’Connell選擇不再死守於外側跑區與假跑真傳,而是調整人員配置,專注於最大化Jefferson的價值。問題在於,當防守開始使用更多Cover 2(二高安全衛)的防守結構時,Jefferson在邊線一對一的優勢便被削弱。因為一名角衛負責壓制,一名安全衛則在上方補防,讓Jefferson陷入包夾。

面對這種情況,進攻的兩個解答是:一、增加跑球,利用對手的二高結構(因為少了一名下沉的安全衛,箱內人數較少,跑球理論上更有利);二、培養次要接球點,迫使防守無法專注在Jefferson身上。

維京人在2022年並未完全掌握這個平衡,但隨著後續補進 Jordan Addison、近端鋒 TJ Hockenson,以及多名跑衛與進攻線,O’Connell的進攻逐漸擴展,變得更加具侵略性。他的哲學是:不管四分衛是誰,都要不斷向下施壓,強迫防守線性崩潰。結果,維京人的進攻不再只是單一武器,而是一場充滿煙火效果的轟炸戰術。

Zac Taylor 與辛辛那提孟加拉虎:從仿效到完全自我化

Zac Taylor 是另一位常被遺忘的shanahan樹成員。當初他在辛辛那提剛上任時,所打造的進攻,幾乎就是McVay在公羊時期的複製品:固定的11人員組合、大量中鋒下跑區,以及配合jet motion的假動作。

然而,這一切隨著 Joe Burrow 的加入徹底改變。當Taylor發現Burrow能承受高頻率的進攻負荷時,他果斷放棄了原本的shanahan體系。孟加拉虎的進攻逐漸變成一種 spread offense(開放式進攻),主要在shotgun(槍式佈陣)下展開,讓Burrow在後場扮演「超級電腦」,用幾個核心傳球概念不斷解剖防守。

為了配合這種打法,跑球也隨之轉變,更多使用「duo」這類縱向強打跑法,來懲罰防守因外展而留下的縫隙。原本的中鋒下外側跑區逐漸被淘汰,因為它與傳球導向的spread攻勢顯得格格不入。到2022年,Taylor已徹底將孟加拉虎改造成一支以Burrow為核心、幾乎完全背離shanahan傳統的球隊。

這樣的進化,正是shanahan樹之所以能在NFL持續生存的原因:它不再只是僵化的公式,而是一種「進攻語言」,讓每位教練能根據手中的牌,演奏出不同的旋律。

2025年的shanahan體系:枝葉繁茂,樣貌多元

如今來到2025年,這棵教練之樹依舊旺盛生長,但模樣早已與最初大相逕庭。從Kyle Shanahan的舊金山,到McVay的洛杉磯,再到LaFleur的綠灣、McDaniel的邁阿密,甚至延伸到O’Connell的明尼蘇達、Taylor的辛辛那提——這套體系已經不再是「外側跑區+假跑真傳」的簡單公式,而是一種隨時根據時代調整的哲學。

這棵樹的影響,甚至還在繼續擴展。新一代的教練,如Liam Coen、Zac Robinson,正把這份進攻DNA移植到新的城市與球隊。無論是延續傳統的外側跑區,還是完全進化成spread傳球導向,他們都能在shanahan語言的基礎上創造新篇章。

「shanahan體系」是一種語言,而非一套公式

回顧這25年來的演化,「shanahan體系」或許早已不能只用「體系」來描述,更像是一種 語言。它有固定的文法,例如外側跑區與假跑真傳——但每個教練都能根據手中人員,寫出不同的詩篇。

Kyle Shanahan 在舊金山,依然保持著經典的骨架;McVay則用力量與Stafford的手臂重塑體系;LaFleur在Rodgers與Love身上找到平衡;McDaniel則把速度當作一切的核心。至於O’Connell與Taylor,則展現了更激烈的改造,甚至接近背離原本的模樣。

但正因為這種多樣化,shanahan樹系才能在NFL長青不衰。它不是死板的「戰術表」,而是一種能適應時代、適應球員的哲學。

在一個從不靜止的聯盟裡,這棵樹的枝葉還會繼續伸展。或許十年後,當我們再度回顧2025年的NFL,會發現今日的分枝,又孕育出下一代的進攻革命。

延伸閱讀:MLB|2025MLB新人王獎熱門全解析:安東尼、霍頓、柯茲

延伸閱讀:美軍來了我敬拜:宗教與迷信的起源?

延伸閱讀:美足聯盟最新排名揭曉|運彩串關與美足運彩致勝祕訣

發佈留言

金享Online
體育下注
娛樂攻略
入金出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