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軍來了我敬拜:宗教與迷信的起源?

宗教與迷信的起源?1940 年代,美軍為了跳島作戰,在瓦努阿圖、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島嶼建立臨時基地。對於長年與世隔絕的島民來說,軍艦就是會吐出巨人與金屬的神獸,飛機則是穿梭天際的靈鳥。士兵帶來的醫療器具、打火機、罐頭,甚至只是鋁箔紙,都是他們前所未見的奇物。

在一場戰爭,意外誕生的信仰

宗教與迷信的起源?1940 年代,美軍為了跳島作戰,在瓦努阿圖、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島嶼建立臨時基地。對於長年與世隔絕的島民來說,軍艦就是會吐出巨人與金屬的神獸,飛機則是穿梭天際的靈鳥。士兵帶來的醫療器具、打火機、罐頭,甚至只是鋁箔紙,都是他們前所未見的奇物。

在塔納島,這種震撼很快被納入神話系統。島民開始流傳「約翰·弗魯姆(John Frum)」的故事——這位身穿軍服的白人先知,承諾帶來無盡的貨物,帶領族人重返傳統生活、擺脫殖民統治。當美軍真的出現在沙灘上,這個預言便像被實現一般。神話與現實交疊,信仰與歷史無縫銜接。

這裡的吊詭之處在於:對島民而言,美軍不是外來的新神,而是祖靈的化身。換句話說,貨物不是「外物」,而是祖靈應許的回歸。當二戰結束,美軍離去,島民們便開始模仿:他們用竹竿刻成步槍、用木頭削出飛機,穿著軍服遊行,高喊「USA」與「John Frum」。

神話的化身:John Frum 的傳說

塔納島上的故事最廣為人知。1930 年代末期,島上流傳一名叫 John Frum 的神秘人物,他鼓勵島民抵抗殖民者、回歸傳統生活,並承諾有一天將帶來無窮無盡的貨物。當美軍真的於戰時登島、並帶來大批資源時,這段傳說與現實交錯,彷彿印證了預言。於是,美軍的身影被吸收進 John Frum 的神話之中:島民將這位「先知」描繪為身著美軍制服的士兵,甚至在後來每年的二月十五日舉行遊行,身穿美軍服裝、手持竹製步槍、升起美國國旗,等待「約翰」的回歸。

這些儀式並非簡單模仿,而是信仰的一部分。他們相信只要堅守傳統,約翰終將再臨,帶來新的貨物與繁榮。村長 Isaac Wan 曾在受訪時語帶堅定:「約翰是我們的神,總有一天他會回來。」這種信念,既是一種精神寄託,也是對殖民統治的反動。

塔納島,萬那杜——(配合法新社專題報導《Vanuatu-US-cult-religion》)這張攝於 2006 年 2 月 15 日的照片,顯示舞者正在慶祝「約翰·弗魯姆運動」(John Frum Movement)貨物崇拜的週年紀念活動,地點位於萬那杜群島的塔納島。這個運動的起源,被認為與二戰期間美軍駐紮有關;也有人主張,它早在 1930 年代便以反殖民、反傳教運動的形式出現。

迷信,還是生存策略?

現代人或許會對此嗤之以鼻,將之歸為「愚昧迷信」。然而,若將視角轉換至心理學與人類演化,貨物崇拜的出現並非不可理解。

心理學家早已指出,人在面對 壓力與不確定性 時,特別容易尋找超自然的解釋。當結果無法掌控,信仰就能減輕焦慮。美國心理學家 Stuart Vyse 曾提到,迷信行為能提升自信,甚至改善表現。研究更顯示,僅僅是聽到一句「祝你好運」,也能讓受試者表現更好。這種「自我實現」的效果,與塔納島島民的貨物儀式如出一轍——他們透過模仿美軍行為,實際上在為自己注入希望與秩序感。

從演化角度來看,這種「過度辨識能動性」(hyperactive agency detection)甚至可能是人類的天性。古人寧可把颱風解讀為神怒,也不願將其視為隨機的自然現象,因為前者能引導群體採取行動,後者則只會留下茫然與恐懼。貨物崇拜,正是這種心理機制的集體展演。

當代的延續與轉化

令人驚訝的是,這些信仰並未隨著現代化而消逝。至今,在塔納島等地,依然能看到模仿美軍步操的遊行,或用木材打造的「飛機」與「無線電塔」。更奇特的,是當地部分部落甚至把英國王室納入信仰體系,認為菲臘親王是祖靈的後裔,延續著「白人財寶終歸黑人」的神話。

這些看似荒誕的想像,實則反映了當地人對殖民歷史的回應。對於資源長期被掠奪的族群而言,貨物崇拜不只是「崇拜貨物」,更是寄望正義逆轉的一種政治寓言:有一天,那些屬於白人的財富會回到島民手中。

我們真的比較「理性」嗎?

批判貨物崇拜為「迷信」,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現代人過度自信的理性主義。然而,若仔細檢視我們的日常,現代社會其實充斥著相似的行為:考試前拿著幸運筆、球迷穿著不洗的球衣守比賽、投資者相信「市場一定會回饋勤奮的人」。這些行為在科學檢驗下或許毫無根據,卻能提供心靈上的安定。

甚至在科技領域,也出現所謂的「貨物崇拜」。電腦科學中,「Cargo Cult Programming」形容那些程序員不理解程式原理,只是一味複製範例碼,希望能像魔法一樣解決問題。這種行為與塔納島民模仿美軍升旗的邏輯,其實如出一轍。

貨物崇拜照映我們的脆弱

回頭看,「貨物崇拜」並非只是偏遠島嶼的奇聞,而是一面鏡子,照映出人類在面對未知時的共同心理。當控制感缺失、資源稀缺,信仰便成為一種必要的心理工具,它既荒謬又真實,既愚昧又聰明。

或許,比起笑話塔納島民等待 John Frum 的歸來,我們更該反思: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裡,又有多少看似「科學合理」的行為,其實只是一種更精緻的貨物崇拜?

John Frum(約翰·弗魯姆)與貨物崇拜時間線年表

1930年代末

塔納島上開始流傳一位名為約翰·弗魯姆的傳說人物。他被視為一位先知,號召島民反抗殖民統治,回歸傳統生活方式,並承諾只要遵循其教誨,未來將會迎來大量財寶與福祉。到了1942年至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期間,美軍採取「跳島戰術」,在瓦努阿圖的塔納島建立臨時基地。島民目睹了軍艦靠岸、飛機運送物資與士兵的景象,並從美軍手中獲得罐頭、藥品、衣物等物資以及醫療援助。這些經歷被島民視為約翰·弗魯姆預言的實現,美軍的形象逐漸與約翰·弗魯姆的神話融合。

1945年美軍撤離

物資供應隨之中斷。塔納島的居民開始進行模仿儀式,在叢林中開闢跑道,用竹子搭建飛機模型與木刻步槍,模仿美軍地勤人員的行為,甚至升起美國國旗。這些行為逐漸演變為固定的宗教儀式。到了1950至1970年代,約翰·弗魯姆教在塔納島的影響力持續擴大,儀式化的巡遊與信仰聚會逐漸形成制度。與此同時,部分村落將英國菲臘親王視為古老傳說的延續,認為他是祖靈的後代。

1980至2000年代

隨著媒體報導與人類學研究的深入,貨物崇拜現象開始受到廣泛關注,被視為一個現代宗教起源的縮影。紀錄片與相關報導相繼出現,塔納島的信仰群體也成為觀光焦點。2007年,村長艾薩克·萬(Isaac Wan)接受外媒採訪時公開表示,約翰是他們的神,並堅信他終將回來,顯示這一信仰依然根深蒂固。

至今2020年代

塔納島的居民仍每年2月15日舉行紀念儀式。村民會穿上仿製的美軍制服,或在身上繪上「USA」字樣,手持竹製仿槍,升起美國國旗,集體模仿美軍的步操,以紀念約翰·弗魯姆與「天降貨物」。貨物崇拜不僅成為人類學、宗教學與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案例,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與和見證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。

延伸閱讀:2025 MVP 最新賠率出爐:賈吉、大谷穩居榜首,黑馬雷利與PCA殺出重圍?

延伸閱讀:MLB|MLB季末戰力排行榜:釀酒人、道奇、費城人穩居前三!老虎與藍鳥緊追在後

金享Online
體育下注
娛樂攻略
入金出金